这是俄罗斯影史上投资最高的电影。
更是人类首部在外太空由专业演员拍摄的电影。
是的。
这次战斗民族玩了把大的,直接把摄影棚搬到了外太空——
挑战
Вызов
01
去太空 开肠破肚
故事的开始就发生在外太空。
一位名叫奥列格的宇航员(由宇航员奥列格 · 诺维茨基本人饰演),在空间站执行任务时意外撞伤,急需开胸手术。
但他伤情严重,如果此时坐飞船返回地球救治,百分之百会命丧途中。
可太空上又没有医生,这样拖下去,他最多也只能活一个月。
这时,宇航局突发奇想。
能不能在短时间内,从地球上挑几个医术好、身体素质佳的大夫,飞到太空去给奥列格做手术?
有多荒谬?
这项手术在地球上做属于中等难度。
但在太空上,属于未知。
要知道,外太空没有引力,你在上面吐口唾沫都是飘着的。
且先不说医生能不能在那种环境下拿稳手术刀、精准划开病人的胸口。
光是让人站着、直立行走都难。
怎么挑战?
宇航局在当地最好的医院选拔了一批医生,来进行各项考核。
比如,接受 8G 超重下的离心机训练,每做一次,都会感觉五脏六腑在体内重组了一次。
再比如,在万向转椅上进行 20 分钟高速变换方向的挑战。
又比如,在颠簸的飞行训练中完成模拟手术。
最终,外科女医生叶妮娅(尤利娅 · 佩列西尔德 饰)在一众男医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本次太空手术的唯一候选人。
而演员尤利娅本人,也如这位医生角色一样,被导演组从 3000 多名演员中选拔出来后,进行了 3 个半月的魔鬼宇航训练。
才终于登上火箭,前往太空。
才终于有了这幅发丝飘荡、身体游曳在太空舱的美妙场景。
可真正的 挑战 ,才刚刚开始。
由于只有叶妮娅一位大夫,手术的过程就必须让零医学经验的其他两位宇航员来协助。
比如胸腔引流、手动助氧、递手术刀钳、擦汗等。
手术台是临时搭建的,得用绳子才能把病人固定在上面。
做手术用的特需工具,是现场拿铁丝和勺子自制的。
连女医生穿的刷手服,都得在打完麻药后现场换。
太空舱壁舱厚度只有 3mm。
里面,是生命垂危的病人。
外面,是没有氧气、没有引力、没有任何生命的浩瀚宇宙。
一切准备就绪,叶妮娅拿手术刀划开宇航员的胸口,没想到对方体内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糟糕。
地球上的正在看现场直播的宇航局领导、医学专家们,觉得风险太大了,立即下令让叶妮娅停止手术,准备返程。
可对一个医生而言,此时放弃手术,就相当于给病人判了死刑,于是她违抗了上级的指令,一意孤行地继续手术。
真决绝,也是真刺激。
地球上的领导们喝了几杯白兰地下肚,才能压压惊。
而叶妮娅却顶住了压力,一边和不知情的母亲通电话唠家常,一边拿铁丝和勺子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手术。
她挑战了极限,也打破了偏见。
02
挥刀自宫的 44 分钟
看起来就像一部俗套的类型片是不是?
也难怪。
就像 Sir 在前面说的,本片引进方为了更多的排片,直接将影片删减了 44 分钟, 血肉 尽除,只保留了骨架。
比如说,院线版删除了大量女主的人物塑造,将其变成了 工具人 。
原版的人物是什么样的?
一句话解释,她是一名兢兢业业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是一位因工作忙碌而极少陪伴女儿和母亲的女性。
丈夫早逝,她背负着伤痛,一人扛起养家的重担。
所以当她得知受伤的宇航员家里,也留守着一位独自拉扯女儿长大的妻子时,才那么坚定要不顾一切地去救治 400000 米之外的宇航员。
这是医生的本职,更是一位女性对另一位女性动的恻隐之心。
女儿叛逆,在学校早恋、打架,被打伤的同学告到了青少年督察组。
叶妮娅一边忙着找身份是的同学家长协商私了,一边在医院、宇航局来回跑,为 太空手术 做方案。
众多琐事缠身,她不得不锻炼出强大的抗压能力。
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受不了一点刺激。
叶妮娅没告诉她自己要上 400000 米之外的太空做手术,而是骗她说去外地出差。
因此后面做手术时,母亲打电话来让叶妮娅帮她买特产,叶妮娅只好一边拿着手术钳冒着冷汗,一边强装淡定配合她说谎。
如果没有前面剧情的铺垫,那她母亲此时在观众眼里,就是一个被导演刻意安排来捣乱女儿手术的人。
脱下白大褂,叶妮娅只是一个普通的、疲惫的女人。
而这些本可以把一个人物塑造得更丰满、更真实的片段,却被国内上映的版本删掉了——
除了几个丈夫去世的闪回镜头,叶妮娅的生活单薄得仿佛没有过往。
以及,后面她被宇航局选中上太空的资格,在内地版的呈现中,竟是另一个男医生让给她的机会。
而原版里,她其实为这场手术做了很周详的计划,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
在所有体能、失重控制的考核中,她也是最优秀的。
并且,和其他为了名和利才想上太空的候选人不同,叶妮娅争取这个机会,是因为她真的在乎病人的生命。
可这些细节,几乎都被 删减 无情地抹去了。
叶妮娅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男医生,使对方心甘情愿向宇航局推荐她。
竟被院线版 嫁接 成了男医生的慷慨相让。
女性主义,瞬间变成了 伪 女性主义。
所以结尾那句 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 ,听起来才会那么的尴尬。
Sir 当然 理解 删减的原因。
在商言商,所谓电影的艺术性啊、完整性啊,在商人面前其实不值一提,他们删减了那些家长里短、宇航选拔的部分,目的就是让排片更高。
就像之前的那些 神 操作。
《虎胆追凶》删减 10 分钟、《金刚狼 3》删减 15 分钟、《云图》删减 38 分钟、《》删减 35 分钟、《寄生兽》删减 101 分钟 ……
不管影迷怎么骂,片方都是赚到了钱的。
可这次呢?
不但观众发自心底地不满——
删减之后,很多观众都觉得人物的情感和动机都不够饱满、有点生硬,剧情的每处衔接都透着一种割裂感。
以至于要去问看过资源片的人,片中的情节是怎么回事。
而且预期的票房也不曾实现——
影片上映 6 天后,票房还不到 270 万,不但在近期影片中排名靠后,甚至相比同导演上一部引进的《太空救援》的 1680 万,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部删减了 8 分钟)。
就像是信心满满地挥刀自宫。
却最终发现,自己其实练不成什么神功。
可惜吗?
至少对于这个院线版来说,Sir 并不为它可惜。
03
不止抢了阿汤哥风头
单就电影本身来说,Sir 觉得《挑战》还是很有价值的(仅针对完整版)。
不在于它讲的这个故事。
而是在于他们做了一件事——
去外太空拍电影。
事实上如果你对 外太空电影 感兴趣,你会发现,这已经不是人类第一次想这么干了。
比如阿汤哥。
早在 2020 年的时候,阿汤哥就宣称要乘坐火箭前往国际空间站,拍摄一部太空冒险电影,可惜的是因为疫情,这个项目 2022 年才重新启动起来,并与马斯克的公司以及 NASA 合作,制作成本约为 2 亿美元。
这个项目进展如何 Sir 不知道。
也许今年他们就会在国际空间站建好一个工作室,甚至启动拍摄,但毫无疑问的是, 太空行走的演员第一人 这个头衔,明显是落不到阿汤哥头上了。
人抢先一步。
那么问题来了——
现在的电影特效那么牛,好莱坞的各位科幻大佬们也在用最的视效,一部部地突破人类对宇宙、对奇观的想象。
所以大老远地飞去太空实拍,真的有必要吗?
Sir 不想假装中立地说那些特效有特效的好,实拍有实拍的好之类的场面话,在这个问题上,Sir 相信很有必要。
一个例子。
早在 1968 年《2001 太空漫游》开始,就有无数电影拍过 失重 的画面。
当初为了拍摄这样的场景。
库布里克的做法是把笔粘在透明洁净的玻璃上,再在镜头前缓慢转动玻璃。
看上去毫无破绽。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还存在着不少瑕疵,比如它只能平面旋转,而且镜头中只能呈现一个物体的失重。
到了《流浪地球 2》这样的 单一性 有了不小的改变。
在同一个镜头里。
我们也可以看到玻璃碎片四处飞散的场景,解决了 纵深感 的问题。
但问题是。
再细致的模拟也总会出现无法重现现实的 复杂性 ,比如头发,CG 可以制造出飞散的玻璃,却无法让主角(尤其女主)的头发跟随动作而改变。
于是在观影的过程中。
一些喜欢看细节的观众,便难免会出戏。
那么《挑战》呢?
没错,目前的太空拍摄条件,仍然存在许多局限,而《挑战》剧组也只有演员尤利娅和导演克里姆 · 斯彭科去到了空间站,两人要同时兼任化妆师和摄影师。
女主每次化妆都是一项挑战,因为失重的环境下,很难控制手的力度和下笔的位置。
但你看片中有一段手术完成后吃东西的画面。
不但有着各种食物随着惯性移动,漂浮到彼此口中的 展示 ,也可以看见女主的头发随着自己的移动不停摆动。
而这,是 实拍 才会有的效果。
不需要设计,不需要计算,光是把摄影机架在边上,就可以记录下最真实的环境,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质感。
是的,质感。
这是无数拍摄科幻题材的导演所努力做到的一个词,毕竟一个故事是否让人相信的前提,是它所发生的环境能否让人信服。
就像《沙丘》的第一部,会如此细致地建立沙丘星球的生态系统。
或者在《星际穿越》中,为了呈现更写实的火烧玉米地,直接种了 3 万亩玉米。
这都是为了让电影更有说服力。
所以,还记得诺兰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吗——
拍电影最没劲的事情莫过于开拍时
让一堆演员站在绿幕前表演
绿幕会抹杀电影的魅力
而对于我们来说,最没劲的事情莫过于当我们看到那些特效电影时,所呈现的画面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惊喜可言。
电影的魅力。
有时也在于呈现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另一个世界。
于是。
Sir 在看这部电影时,其实很大一部分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到故事上面,而是看那些环境,看那些 风景 。
甚至有意地。
不想错过每一个可以看到太空景象的镜头。
就像女主俯瞰地球。
当我们看到如此真实的太空,如此绚烂的光照时,说实话,难免会泪流满面。
毕竟。
这既是浪漫宇宙的实感,也是我们梦想成真的证据。